溢洪堰

  • 发布时间:2016-10-11 18:30:40
  • 来源:

溢洪堰

1949年8月,大西北行将解放,整个黄河流域将为人民所掌握。为了安排建国后的治黄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起草了《治理黄河初步意见》,并从第二年起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全面的加高培厚。黄河大堤虽然加固了,但不足以防御1933年22000立方米每秒标准的大洪水,而修大水库又来不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经反复研究后,提出在河南长垣到山东寿张的黄河大堤和大堤北面的金堤之间建立可以临时分出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北金堤滞洪区,并在它的入口长垣石头庄地方建立控制滞洪区的溢洪堰。修筑溢洪堰不仅国家要拿出相当可观的赔偿费,单工程经费就需人民币1800亿元(改制前)。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处于艰难的恢复时期,但为了保全大局、变大灾为小灾,中央财经委员会于1951年4月30日作出了《关于防御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同意了这一方案,并要求在一年内完工。溢洪堰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治黄工程。从1951年5月起,历经3个多月的规划、设计和4.5万名民工的千辛万苦施工他们不叫苦不喊累,于8月20日完工。而现在它却被掩埋在长垣县石头庄村土地之下。

1951年北金堤河滞洪区确定后,在分洪口门修建溢洪堰一处,以防洪时流量过大吸引大溜。溢洪堰位置选在长垣县城东北9公里石头庄南的临黄大堤上(桩号18+430—19+930),故称石头庄溢洪堰。1951年4月开工,8月完成。以1933年陕州22000立方米每秒为防御标准,拟在此分洪6000立方米每秒。溢洪堰设计堰长1760米,宽49米,堰顶水深1.5米,为印度式第Ⅲ型填石堰。主堰顶高海拔65.00米,堰两端为砌石裹头,裹头顶高海拔70.00米。裹头下各设1道导水堤,北导水堤620米,南导水堤470米,顶高海拔67.00米。南裹头上游大堤临河作护岸2000米,设丁坝4道。北裹头下游大堤临河做护岸1000米,做丁坝2道。溢洪堰前做一控制堤,顶宽3米,顶高海拔68.50米,将堰围起来。平时防守,保证安全,分洪时爆破7个口门,实行分洪。实修堰长1500米,堰顶海拔64.27米,实际分洪能力5100立方米每秒。完成土方78万立方米,干砌石4.5万立方米,用铁丝笼2.6万立方米,木桩2.34万根,柳枝9000万公斤。用工152万个,共投资200亿元(旧人民币)。石头庄溢洪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滞洪工程。竣工后,设溢洪堰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委根据实测水位、历史资料和1963年8月及1975年8月暴雨移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利用三门峡控制上游来水后,花园口仍可能出现46000立方米

每秒洪峰,金堤河滞洪区分洪量需加大。但石头庄溢洪堰前有4道渠堤阻水,爆破时机不好掌握,有可能错过洪峰或分洪不够。一旦洪水冲破大堤,分洪过量,将造成夺溜改道。为适时、按量和安全可靠分泄特大洪水,报请国务院批准,兴建濮阳渠村分洪闸。废除石头庄溢洪堰,改建北金堤滞洪区。1978年渠村分洪闸建成,石头庄溢洪堰随之废除。

溢洪堰工程虽然自建成后一直没有遇到大洪水而启用,然后废除,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滞洪工程,在人民治黄历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长垣县委领导的第一次万人会战,也是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良好开端,在长垣县的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郑喜莲 陈 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