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动脉” 保卫“生命线”

  • 发布时间:2016-02-03 17:43:49
  • 来源:

□ 本站通讯员杨红敏记者汤少林

寒冬腊月的渭北韩城,河流封冻,草木萧瑟。可是,在韩城市区西部的偏僻山谷中,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这就是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程工地。

近日,记者跟随该项目管理人员,驱车前往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地。

跟着管理员进入隧洞内,右侧墙是一溜串的照明灯,连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向洞内延伸;左侧墙是粗大的通风管呼呼作响,从洞外送进新鲜的空气。走了大约200多米,来到施工掌子面,几名工人抡着铁镐在挖土,新浇筑混凝土的钢拱架还未拆除,一不小心就会碰头。据技术员孙端红介绍,这条隧洞总长520米,采用进出口双向同时施工,由于这是土质隧洞,并且断面小,无法用机械挖掘,只能采用人工掘进,为了安全,边开挖边衬砌。两端合计每天掘进尺约4米,目前就剩中间这100多米了,预计还得一个月就贯通。

走出隧洞,又来到调蓄池工地,蓄水池主体工程已完工。站在宽阔平展的蓄水池顶部,看到几名工人师傅正专注地焊接着管道,电弧闪耀,火花四射。据该项目负责人晋波介绍,这个调蓄池容积3000立方米,修建这个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在渠道末端对水量进行调节,既能满足二水厂用水,又不浪费宝贵水资源。因为薛峰水库距离二十水厂有20多公里,当二水厂用水量大的时候,从水库加水因路程长往往加不上水,二水厂用水小的时候,多余的水又白白排放掉,每年仅此一项浪费的水量,就高达150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的蓄水量,在缺水的韩城,这实在令人心疼!

薛峰水库北干渠由原红旗渠改建而成,始建于1970年,自1991年开始承担韩城市城区供水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区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和生态用水的需求不断扩大,现年供水量700多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渠道已成为韩城市的供水“主动脉”,成为20万韩城市民生活的“生命线”。但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低、渠道依山傍沟,而且部分渠道穿越矿区,极易遭受自然灾害和工业污染的威胁;部分隧洞变形裂缝,冒顶倒塌时有发生,渡槽变形位移,隐患增多;明渠多为白灰砂浆砌筑,经过40多年运行,老化破损,渗漏严重。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城市供水安全,仅2014年,就因为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和矿区废水入侵等事故,导致渠道累计停水达5天。

城市供水改造工程是2015年韩城市人民政府与陕西省水务集团、中国工商银行陕西分行签订协议,引用“PPP“模式融资合作,首批开工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2508万元,主要改造加固薛峰水库北干渠首至二水厂之间6580米供水渠道。项目完成后,年可节约水量585万立方米,并且杜绝污染源的侵入,险工险段得到治理,供水保障率大为提高。

为了确保城市人民“生命线”安全,经过前期准备,城市供水渠道改造工程工程于201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施工地点多在偏僻的山区,部分渠段穿越象山矿区和村庄,施工环境复杂。“主动脉”上段渠道施工要停水,为确保城市供水不间断,在开工前要完成备用抽水站建设,在上段渠道施工的三个多月里,由备用抽水站承担城市供水。当时正值夏高温酷暑,薛峰水库管理处抽调4名同志坚守抽水站,几个人支起木板床,垒砌临时灶,挤在狭窄的简易房内,及时打捞进水口的漂浮物,及时维修水泵故障,保证施工期城市供水正常。

截至2月1日,该工程已完成主体任务的80%,预计2016年5月底竣工通水。届时,清洁、稳定、充足的优质水源,从薛峰水库出发,通过7公里管道和6.58公里渠道,经3000立方米调蓄池调节后,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韩城市区。城市供水渠道犹如一条宽敞坚固的“大动脉”,为韩城这座关中东北部中心城市,提供可靠的水源保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2月3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