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一幅正在铺展的生态画卷

  • 发布时间:2019-10-16 15:56:35
  • 来源:

初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高温持续,在太阳下站上几分钟,汗珠就会顺着两鬓直淌下来。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南木江副坝上,建设者们顶着烈日加紧施工。南木江副坝仿自然过鱼通道、大藤峡鱼类增殖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都是大藤峡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鄂竟平部长强调,要深入研究生态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不仅充分发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功能,也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我们始终将建设生态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藤峡公司”)董事长廖志伟谈道,“生态大藤峡水利枢纽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骨干、珠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标杆、区域绿色发展的示范、国内生态水利创新的典范。”打造“一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岭南水乡小镇”使移民安居乐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大藤峡工程通过采取一系列生态建设措施,正向着和谐、景美、创新的新时代生态水利工程目标阔步前进。

生态建设:打造“一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体系

2016年11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制定了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管理办法与水土保持工作实施管理办法;2018年,大藤峡水利风景区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工作启动,规划采取“生态+”战略,以水利科普观光为主体骨架、红色文化为内涵、民俗文化为表现形式,多产品联动,共同打造大藤峡水利风景区;2018年6月,大藤峡生态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2019年年初,《生态大藤峡顶层设计》开始编制,全面总结大藤峡工程生态功能,全面梳理大藤峡生态工程建设目标任务;…………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来,关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大事接连不断。“我们的建设理念是生态优先、系统保护、绿色创新、文化传承。”大藤峡公司总经理杨启祥说,“公司从大藤峡江段的水生态功能定位出发,提出了加强鱼类救治、保育、增殖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水生态保护措施体系,以及实施流域协同保护、生态调度等生态保护要求。”工程在建设之初面临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大藤峡江段位于高原山地急流性鱼类向江河平原鱼类过渡的地区,生长着多种水生珍稀、濒危鱼类,也是江中洄游鱼类的重要通道。”大藤峡公司环境移民部副主任廉浩介绍,“坝区会对鱼类洄游造成阻隔,水库淹没也会使鱼类种群向库尾和支流退缩。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在造福人民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工程结合《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研究》报告及审查意见中确定的流域水生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在黔江主坝右岸和南木江副坝分别设计建设一条工程鱼道和仿自然过鱼通道,建设坝区鱼类增殖站、来宾市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随着这些设施的建设,由生境保护、过鱼设施、生态调度、增殖放流、科学研究和渔政管理所组成的水生生态保护措施体系逐步构建起来,最大限度降低了拦河建坝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双鱼道的设计属国内水利工程首创。”廉浩边说边展开一张《生态鱼道效果图》。图上所示的两条鱼道,蜿延曲折,宽窄相间,好似园林景观中的九曲回廊。“给鱼类搭建新通道时,要充分考虑它们的感受。”廉浩打趣道,“直来直去的话容易碰壁。”大藤峡公司在设计时,将南木江副坝过鱼通道按照景观美学的理念进行重新优化,由原来顺直平面布置,优化为仿生态布置,鱼道建设材料也由混凝土调整为堆砌石,使工程建设最大程度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目前,工程设计人员正在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水流数值模拟与过鱼适应性验证,以研究出有利于鱼类洄游的放水量、流速、水位等数值。”廉浩介绍。

去年11月,南木江副坝仿自然过鱼通道动工,长度2262米,将成为南木江内鱼群洄游产卵的第一条通道。黔江主坝过鱼通道也将于今年11月大江截流后进入建设阶段。双鱼道建成后,将发挥生态走廊作用,对河流生态的连续性、洄游鱼类的上溯、鱼类种群的基因交流及遗传多样性起到关键保护作用。今年7月底,坝区鱼类增殖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动工建设,工期约7个月。增殖保护站建成后,可保障受影响河段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维系水生态健康。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作为珠江流域第一个珍稀鱼类的保育机构,建成后将统筹管理红水河流域鱼类繁殖、育种、救护、监测、监督、指导、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保育中心负责科研技术,增殖站负责增殖放流,投入使用后,每年放流各类鱼苗358万尾。”廉浩介绍。除大力开展鱼类保护工作以外,大藤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针对濒危物种鳄蜥的保护,采取了人工生境扩容工程、退桉还林、监测救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对珍稀保护植物提出了移栽保护等方案;开展了建设下泄水量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组织编制库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划定禁渔河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移民安置:“岭南水乡小镇”让移民安居乐业

崭新的二层小楼,平整的环形道路,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五层观景塔矗立河畔,健身广场、羽毛球场等一应俱全,空中俯瞰好似一张太极图。这里就是大藤峡枢纽区其中一处移民新村——南木镇大成塘移民安置区。日前,水利部水库移民司验收委员会先后前往桂平市石龙镇白马圩移民安置区、南木镇大成塘移民安置区和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进行实地考察。经集体讨论研究和综合评定,一致同意通过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截流阶段移民安置终验工作。大藤峡工程大江截流阶段淹没影响涉及桂平市、来宾市武宣县3.2万余亩地,移民安置搬迁人口35户138人,专项设施主要涉及武宣县库区村屯道路共18.88公里,涉及武宣县工业企业共11家。二期截流范围内的土地征收、搬迁协议签订、安置点房屋建设等工作全部完成,为今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藤峡枢纽区移民安置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捷。大藤峡库区七星河水位调节坝建成后,将形成风景优美的七星湖。”杨启祥介绍。大藤峡公司深入做好大藤峡水利风景区和移民安置区岭南水乡小镇规划与设计,从实景空间、视觉效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枢纽区周边建设,提早做好用地征收与预留。充分利用大藤峡枢纽区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从大藤峡副坝引进优质水源,根据水系走向布局,结合小桥飞虹、舟楫闲泊、夹岸荔红、屋重水映等岭南园林艺术的建筑设计风格,将坝址移民安置区建设成为“岭南水乡小镇”。“我们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把脉。”杨启祥说。大藤峡库区正积极打造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水乡小镇将积极发展旅游业,并与大藤峡国家水利风景区串联起来,使安置居民能安居乐业。“听取我们对于移民安置区的规划设计介绍,并进行现场察看后,大家对移民搬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廖志伟说。

生态行动:行动计划擘画“生态蓝图”

6月5日,大藤峡公司近200人参加了以“生态大藤峡,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大藤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月启动仪式,并在主题横幅上签字。廖志伟代表董事会发出倡议,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绿色包容、生态良好、环境怡人、和谐美丽的示范性现代化生态水利工程。一个月时间里,大藤峡公司在前方营地通过横幅、电子屏幕、展板、折页、海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环境保护宣传获奖标语,同时开展了环保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员工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月在公司里掀起了一股高潮。“生态大藤峡,我是行动者”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生态行动的热情,涌动在大藤峡工程的各个角落,感染着每一个人。“大藤峡公司制定印发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18—2023年)》,切实加大生态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大藤峡工程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管理。”杨启祥坦言,未来五年的“生态蓝图”已十分清晰。

根据行动计划,大藤峡工程将建设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坚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并抓、同步实现,优化管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实现建设期环保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存在问题和验收目标为导向,统筹业主和参建各方,协调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与污染防治、生态环保工作;以制度约束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谁污染、谁治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2018年年底,大藤峡工程完成枢纽区环保重点项目,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阶段性目标——已完成;2019年年底,坝区景观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优美坝区,完成下闸蓄水前阶段性验收工作——完成在即;2023年年底,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全部建设完成并顺利运行,形成质量优良、环境优美的水利风景区——全力实现。这张清单上的工作正一项项、按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打勾”。“建成集防洪调度、发电调度、航运调度和生态调度于一体的多目标生态调度系统,实施精准调度。开展一体化水生态监测监控,初步形成大藤峡水生态保护格局。通过无人机(船)、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技术装备和手段,全面建成库区水安全监测网络。引入智慧管理模式,实现高标准、高智慧、全功能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水生态保护体系,成为国内水生态保护标杆。”廖志伟和我们畅谈着他对大藤峡工程的期许。青山与绿水相映,高峡和平湖益彰。随着画卷渐渐铺展,一座绿色、生态的大藤峡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